
我們常說,天使投資投的主要是人。所以看創始團隊的背景成為判斷要不要投資一個項目的依據之一。
確實,早期項目,尤其是天使投資前,沒有什么數據可看,創業項目方向也可能會調整,諸多變量中,唯一變化較少的是人的因素。只要人的素質可以,適合創業,縱然以后出現方向調整,連續創業,都有成功的可能。
所以,我們會看創業者的背景,是否有經驗,是否有人格魅力,是否有格局觀等。某種程度上,一些來自大公司,或者有著豪華背景的人出來創業會格外受青睞。
過去一段時間,一度流行一個說法,騰訊產品、百度技術和阿里運營的創業團隊組合更容易拿到融資。也有很多BAT公司的人主動或者被忽悠出來創業。
但是,在和很多項目的創始人聊了之后,我們發現,有些即使有著類似BAT豪華背景的人并不適合創業。 這要從他們從平臺剝離后暴露出來的短板講起。

和這些項目的創始人聊,問及過去的經驗,通常會說,我之前負責一個億級用戶的項目,通過哪個改進讓用戶數和用戶粘性有了XX的增長。但如果問及到底是怎么增長的,之前的用戶如何獲得的,他語焉不詳。
這樣的產品負責人,屬于“錦上添花”型大公司的分工比較細,在他開始負責這個產品之前,產品已經完成基本的試錯,基礎用戶的積累,他的功勞是在正確的路上修修補補,錦上添花。
所以,這樣的創業者,沒有完整經歷產品成長周期,只了解后端,但不知道從0到1。只知“點”和“線”,對“面”缺少了解。只知產品的增長路徑,缺少對產品整體邏輯的理解。可以錦上添花,但雪中送炭的事情做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