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三次會議隆重開幕,毋庸置疑,在國家政策的影響下,新基建、金融數字化等話題的熱度將繼續延續。自發改委首次明確新基建范圍至今,一個月時間內,已有20多個省份推出總額數萬億元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計劃。專家表示,2020年到2025年,以5G網絡、人工智能、傳統基礎設施數字化智能化升級等重點領域投資總規模約為17.5萬億元,年均增速約為21.6%。
5月15日,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指出為實體企業克服疫情影響、實現提質增效注入新動能。5月18日人民銀行2020年科技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既檢驗了“十三五”期間金融業科技發展成效,也暴露出一些短板和不足。金融數字化轉型更為迫切,金融網絡安全形勢更為嚴峻,金融業科技治理任重道遠。
數字化智能化,道阻且長
從2019到2020,以銀行業為代表的金融體系發生了許多劃時代的變革。從金融科技的大發展到銀行業金融科技投入不斷增加、銀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相繼落地,從零售業務的大跨越到多家銀行將零售轉型作為重點、零售業務貢獻持續提升,以及疫情發生之后「無接觸銀行」的興起等等。
疫情推進數字化時代加速到來。客戶越是下沉,征信數據就越缺乏,個人違約成本較低,也進一步加劇金融機構的信用風險。一面是短期內的業務擴張壓力,一面是長期的風險曲線上揚,所有金融風控面臨著最艱難的抉擇。

5月22日,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闡釋2020年工作要點時指出,大型商業銀行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增速要高于40%。銀行等金融機構擁抱數字化,但是數字化轉型需要的不是某項業務的變化,而是一整套綜合解決方案。單一維度的變化無法支撐新形勢下的行業競爭,也無法在數據、客戶、運營、風險控制等方面產生協同,甚至可能反而將引發更大的風險。
人工智能的世界,是神仙打架的世界。不可否認,人工智能技術正在“賦能”各行各業,裝載了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企業就像搭上了一班通往未來的快速列車,把競爭對手遠遠地甩在后面。因此金融機構在尋求解決之道時,尤其是中小金融機構在本身投入不足時,需要一個能夠在更多維度提供價值的合作伙伴。
信用科技賦能,行則將至

中國銀保監會最新發布的《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提出,要借助信息科技建立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在貸前、貸中、貸后全流程實行風險控制,加強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管理。
受到疫情影響,“無接觸”金融服務模式的興起讓市場看到了科技與金融結合的價值。信用科技作為金融科技更專精的領域,正在向業務的全流程滲透,成為提升效率、優化服務的穩定支撐。疫情期間,以微眾信科為代表的信用科技企業,使用大數據風控技術,不僅協助銀行識別企業因疫情造成的緊張,使中小微企業穩定獲得信貸支持,幫助復工復產;也協助銀行實現不斷貸不抽貸,通過專項續貸等方式支持小微實體,極大助力銀行及非銀金融機構向數字化轉型邁進。
微眾信科在大數據征信和智能風控領域的實踐和研究證明,信用與科技相結合,打破信息孤島,整合風控數據,可以助力金融機構轉型升級,使普惠金融服務提質增效。且企業征信作為一種特殊的數據相關產業,在中小企業融資評估、信用管理、商賬管理和供應鏈管理等方面,是具有千億規模的藍海市場。
微眾信科風險決策系統是基于公司的智能風控技術和研發能力,結合金融服務技術輸出經驗,通過整合后輸出的一套風險決策系統。通過靈活選擇搭配并部署實施標準化、功能化的模塊,該系統可以提供實時、模塊化的智能風險管理服務,提升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決策能力。同時,擁有完整的貸后風險監控技術,利用該技術能突出線上化數據監控,便于商業銀行進行批量化的貸后客戶管理及風險預警,將小微企業貸款精確分級,助力商業銀行降低風險,減少貸款損失。
未來,信用科技或將成為所有金融機構的“標配”。2020年也將成為金融數字化發展的分水嶺,后浪正奔涌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