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如一夜春風來!
A股豬年開門四連陽,還罕見登上了新聞聯播,春季躁動背后,央行資產負債表悄然發生了5900億異動,讓市場浮想聯翩...
01
央行異動為救市?
整體來看,2018 年12月央行資產負債表擴張1.34萬億,較11月份明顯擴張。東北證券(7.28 +0.69%,診股)分析,央行對其他存款性公司債權的增加以及基礎貨幣的上升分別從資產與負債兩端驅動了本月度央行的資產負債表擴張,而這與應對當前債務周期下行環境息息相關。
從央行異動項來看,資產負債表中“其他資產”意外上升5875.22億元成為焦點,這是2002年以來最大的一次上升,刷新18年記錄。
招商策略稱,央行其他資產的構成一般而言較少披露,相當神秘。由于央行資金運用中,以任何借款形式存在的,會體現為對其他存款性公司、政府、其他金融性機構、非金融部門等的債權;而如果以黃金或者外匯儲備形式存在的也會體現在對應科目上。
因此目前較為合理的推測是,12月陡增的其他資產只能是股權類或非黃金的大宗商品。1月中旬左右,市場對于央行是否可以買股票救市就有過激烈討論。

(圖表來源:國開證券研究部)
0 2
歷次異動回顧
由于該分項十分神秘,不少券商專業人士的分析也均基于推測,不過也并非無跡可尋。
招商策略的分析,2003年12月,央行動用450億美元外匯儲備注資中行和建行,當月,在貨幣當局的資產負債表上體現為資產項目下“外匯資產”的減少,“其他資產”則驟增至3367.4億元。
2007年9月,財政部發行特別國債從央行手中購買了中央匯金的全部股權并出資一部分注入了中投公司。當年12月交易完成后,央行的資產項下“其他資產”從11月的1.2萬億驟降至12月的0.7萬億,減少約0.5萬億。

上述“其他資產”異動有據有理,而2014年-2016年連續三年持續增加則有些模糊。
但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6月股災發生時,央行當月的“其他資產”增加了2700億,有券商指出,當年實際是央行動用外匯儲備向國開行和進出口銀行注資了930億美元,從而體現在其他資產上,不過天眼君查詢,當月外匯儲備并未發生巨額下降,僅減少100多億美元。
0 3
是否救市尚待觀察
回到本次“其他資產”巨額異動,興業研究認為,應排除注資金融機構的可能性。
一方面以過往經驗來看,注資方式無非兩種。一種是動用外匯儲備,一種是發行特別國債。而如果是前者,外匯儲備理應大幅減少,但12月我國的外匯資產相對平穩;如果是發行特別國債,目前市面上并無消息傳出有特別國債要發行。
對于央行出手救市的傳聞,興業研究認為這種說法有失偏頗。央行要救市,將對應其他金融性公司債權(中證金等)的增加,而非反映在其他資產上。而且當前單月的異動暴增無法為“救市”蓋棺定論,后期還需結合其他數據來持續觀察。
對以上兩種央行行為排除外,興業研究提出了一種全新見解。他們認為,本次其他資產的暴增不排除是央行年度清算的結果。因為央行在例行公開市場操作中一般都會產生損益,但如果此前未曾清算的話,留到年末進行年度清算倒也合理。
不過,天眼君發現,在過去10多年來,僅有以下幾年出現了“其他資產”年末的異動跳升,如2002年、2003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也就是說,興業研究提出的這種觀點并無明顯規律性。

0 4
央行異動與A股漲跌
見微知著。
單月其他資產跳升也好,央行擴表顯著也罷,其實都釋放了一個隱蔽的信號。招商策略統計過,央行的三次資產負債表異動后,總有資產價格出現了顯著抬升,或是股市、或是樓市、或是債市、或是大宗商品。
從歷史來看,第一次央行的異動發生在2012年8月,當月外匯儲備迅速擴張,社融增速受此刺激大幅改善。雖然股票市場未在2012年末至2013年初走出一波反彈,但是央媽放的水顯著抬高了房地產的價格。
第二次是2014年8月,經過一系列金融工具的主動擴表,央行通過金融創新為股市和債市帶來了源頭活水與股債雙牛,但這次央媽放的水卻沒有流入地產和基建。
最后一次異動是在2016年1月,央行對其他存款型公司債權增速飆升,催化了社融增速的大幅回升與大宗商品、房價的大幅上漲,但這次股市和債市的表現卻相對黯淡。

一定程度來看,縱使央媽有意放水,但“水要流向何方”還是一門技術活。央行的擴表和A股漲跌的相關性,至少在這三次顯著異動中并不明顯...
但招商策略判斷稱,如果目前央行的擴表行為持續下去,可能會造成某一類金融資產價格的明顯回暖。如果本次“其他資產”屬于股權類別,同時,政府引導流動性投向股權類資產,那么股權類資產價格有望升值。此外,結合當前定向可轉債落地以及科創板快速推進的政策思路來看,這種推演的確有其合理性。
央媽一支穿云箭,A股千軍萬馬來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