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募基金以透明、專業、普惠的定位成就了其在個人投資者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不過這一行業屬性在2015年間發生了趨勢性的變化。Wind數據統計顯示,2013年至2014年間,個人投資者持有基金資產占比始終保持在70%左右,然而截至2015年底,機構持有基金資產占比已提升至57.70%,成為公募基金的主要投資者。
委外資金規模快速增長
記者從多家基金公司了解到,在“資產荒”的背景下,從去年下半年起,銀行等機構的委外資金成為公募基金的新“金主”,這類資金大多借道定制型公募或專戶產品,在資產配置上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也會增加定增、量化對沖等策略以實現絕對收益的目標。
在業內人士看來,公募基金的機構化有望改變目前投資散戶化和投機化的現狀,也有利于活躍市場,從長期看對于穩定市場也將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此過程中如何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則同樣不容忽視。
“委外資金規模的快速增長可以說是機構與基金公司一拍即合的結果。”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向記者指出。
從基金公司的角度而言,A股市場經過近一年的調整,投資者入市情緒已經降至冰點,新基金發行越來越困難。公募基金公司利用新發產品做大規模的方式遭遇困境,委外資金對于處在發行“寒冬”中的各家基金公司來說是“必爭之地”。
據某城商行人士介紹,去年下半年股市震蕩加劇,投資者風險偏好大幅下降,大量資金回流銀行尋求安全收益,銀行普遍面臨“錢太多”和“資產荒”的難題,因此越來越多的銀行將理財資金和自營資金委托給外部機構管理,代替原本的非標資產,以追求多元化資產配置和相對較高的收益。
一家股份制銀行人士向記者表示,銀行理財資金的性質決定了委托資金追求穩健收益,投資方向以債券、貨幣、打新、分級A等固定收益策略為主。因此,銀行委托外部機構進行投資時,固定收益的投資管理能力是銀行關注的重點。
事實上,除了銀行委外資金之外,定制公募基金的資金方還包括保險、券商、財務公司等,資金規模大小不一。“此類定制型公募產品的發行規模一般都不存在問題,但是由于公募基金的募集成立需要最少200戶,因此各家基金公司普遍都在為湊戶數而煩惱。”一位基金公司市場部人士指出。
從證監會網站上的基金募集審核進度表看,多家基金公司仍在積極布局定制型公募。比如北京某大型基金公司上報的“新”系列產品,以及華南某大型基金公司上報的“豐”和“安”系列產品等,業內人士認為上述產品也有很大概率是為機構量身打造的定制型公募。
另一位業內資深人士則向記者指出,無論資金是何種屬性,對于基金公司而言,專戶的激勵機制始終優于公募,因此業內越來越多的基金公司傾向于以公募產品做品牌,資金的落地依然以專戶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