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損,是車險理賠的一個必經環節,保險公司會配有定損員,以便對事故車輛的賠付進行金額的確定。
定損員這這個產業中非常細分的一個職業,恰恰也說明目前這個細分領域有99%的作業模式還是人工。一組權威數據顯示,在2015年底中國的乘用車數量為1.2億輛,以這個為基數,每年有超過4000萬輛車發生交通事故,只有不到1%的事故車輛得到數字化、流程化的處理方式。
一家叫做翱特的公司認為,這樣的現狀有改變的空間,通過數據服務讓定損過程變得更加流程化和透明化——這起碼有1%的空間。翱特信息系統,以車輛定損解決方案為主要業務,1966年為瑞士再保險集團所創建。從最早的紙質文檔,到單機版電子軟件,再到今天的云服務,已經積淀了4500個車型,750萬零件及20億個理賠數據點。
十年前,翱特進入中國市場,花了足夠長的時間推動本土化。目前,中國的人保、太保、平安、以及一些小型保險公司都是翱特的合作伙伴,也就是說,在車險定損環節都有翱特輸出的數據報告。
翱特公司預測,到了2016年,其信息系統能覆蓋中國路面上95%的車型。汽車原廠數據是翱特信息系統的第一個數據源,從這里拿到的數據能夠在定損時起到比對作用,例如原廠件是什么,生產原件需要耗費工時多少等,都是定損的維度。
那么,信息技術、移動互聯網到底是怎樣改造技術流程的?
一般情況下發生了交通事故,保險公司的定損員會到事故現場進行拍照等取證工作,翱特則將對保險公司的服務延伸到了對車主這方的服務。例如,有車主買了人保車險,在一些簡單的剮蹭、追尾、撞樹樁等駕駛行為中,車主只需打開翱特的軟件APP,自己拍照上傳,翱特信息系統便可實時計算出理賠數額,在一些看似表面有剮蹭,但實際確有“內傷”的車輛,信息系統還有一個熱力圖的表示,顏色越深,表明損傷很嚴重。
翱特的系統設置了不同的APP端,分別針對保險公司定損員、車主以及維修人員。在比較小型的車輛事故現場,保險員就不必親臨現場,基于信息系統計算出的理賠方案做賠償即可;而在維修廠或者4S店里,如果事故車是該保險公司的理賠車,維修過程也為車主開放,車主可以通過翱特的APP看到自己的車從送去維修開始,到經歷了哪些過程,再到最后確定什么時候去取車。
翱特中國大客戶總監羅揚對車險定損服務的未來比較樂觀,這也促成了翱特把業務觸角從過去的B端延伸至C端,并進行一套系統三個APP的整合方式。
“2020年中國的乘用車數量會到達2億輛,而現在美國的數量是1.5億輛,中國市場超過美國是遲早的事情,而且中國人口到2020年會到達16億,屆時會有更多的車輛需要服務,車險是一種剛需。”羅揚告訴記者。
此外,與10年前相比,現在中國的保險公司已經逐漸完善了自己的理賠流程,有嚴格的檢查配件編碼,新舊件的對比照,有非常嚴格的標準和執行程序,凡是更換配件以后,必須有新配件的對比照,要有新件上車的照片,并且有明確的配件編碼,這對翱特這一類從汽車原廠拿數據的解決方案商來說是一大利好。
還有一點是中國汽車市場的費率化改革正在進行中,他產生的直接后果是車主的修車成本會提高、修車意愿會下降。在這個過程中,翱特的三個APP界面與一套信息系統的整合,希望成為4S店、汽車廠商和保險公司、車主多方之間的連接器,能夠改善并提高大家之間的溝通及協作效率。
在傳統的定損環節,常常聽到業內人士向車主提出這樣的建議:如何去確定定損金額,造成車主與保險公司之間的沖突,例如定損員會參考市場價,確定維修金額,但是維修廠會因為進貨渠道等原因,造成維修價格高于預估;在確定汽車零件損壞時,究竟是換還是修……這些問題會因為信息技術的介入、移動互聯網的透明化而帶來改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