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斗門路,位于城西益樂新村、文苑小區等幾個大住宅區之間,東接西部軟件園,人流眾多。這條路的西段,短短400米不到距離,就開起了51家餐飲店。
而這一兩個月,這條路的大多數餐飲店,玩起了打碼的游戲。
招牌原是“石鍋拌飯”的小店,用紅布把“飯”字給遮住了。“隆興豬腳飯”,成了“隆興豬腳”;“黃燜雞米飯”,干脆拿掉了米飯兩字,成了“黃燜雞”。另一家“黃燜雞米飯”更是把飯改成了面字,成了“黃燜雞米面”,簡直讓人哭笑不得。
不僅僅是招牌。隨便走進哪家小店,一看菜單,還是能看到各種“遮擋”——凡是菜單上和飯相關,通通已是非賣品了。西斗門路成了名符其實的“面食一條街”。
這到底怎么了?
“不讓賣米飯”因米飯炒菜有油煙
居民屢屢投訴
昨天中午,錢報記者走進了一家西斗門路上的餐飲店,店內的菜單上,右側有一大片“商務套餐”都被白紙遮擋起來。老板說,這一塊原先都賣“XX飯”,可惜現在都不再出售了。
是大米斷供了嗎?餐飲店的老板和伙計們是這么回答的:“有規定,不讓賣米飯。”
不讓賣米飯?真的如此?是,也不是。
其實,西斗門路的這些餐飲店,真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那些臨時更改店名的餐飲店,很多都位于居民住宅樓的底層商鋪。像一家“黃燜雞米面”,就位于蓮花港小區住宅樓的一層。不少居民告訴記者,長時間以來,樓下餐飲店產生的油煙和噪音問題一直讓他們很煩惱,他們也多次向各職能部門和12345市長公開電話投訴,前段時間相關部門聯合進行了整治,所以現在情況,對居民來說比以前要好一點。
住蓮花港小區的金大姐說,她家住二樓,樓下原先是一家小餐飲店。“以前那家店賣蓋澆飯的,那油煙味簡直能把我們熏死。”
錢報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已經有多位市民向12345市長公開電話投訴西斗門路部分餐飲店油煙擾民等問題,其中有居民已經連續投訴50多次。
“我們所去年底掛牌成立,就對西斗門路上的餐飲情況進行排查和整治。”西湖區古蕩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執法人員說,2005年1月開始實施的《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有明確規定,像西斗門住宅樓下的商鋪,是禁止新設產生油煙的服務項目的。
米飯類的商品,是其中之一。而西斗門路上的餐館,大多數經營的都是米飯炒菜類,偏偏營業執照上的經營范圍,卻多是面食。
執法人員解釋道:“表面上看起來,的確是很簡單的不讓賣米飯。但實際上,是要求商家基于食品安全與環境保護考量,不做出有違相關管理條例的商業行為。也是從源頭上,對油煙排放問題進行管控。”
今年8月底,整治行動正式開始。近一個月來,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和古蕩街道的工作人員更是加強了巡查力度,一天兩遍日常巡邏,不斷與商家進行溝通,更會進入餐館后廚揭鍋查看有沒有燒米飯。
限制西斗門路的油煙,從米飯做起。
16家因無證無照等被關停
21家被督促整改
既然居民樓經營餐飲類業務有諸多限制,那么當初這些各種類型的飯館,是怎么批下來的?
米飯不行,那為什么面食就行了?
事實上,正如前文所提,在居民住宅樓、未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樓、與居住樓相鄰接的樓層,按照《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的規定,是禁止新設產生油煙、惡臭、噪音污染、震動污染的服務項目的。
換句話說,如果想西斗門這種居民住宅樓的店面,來申請開家“飯”館,環保審批是通不過的。而環保審批,又是其他審批的前置條件,也就是說,這家店,開不起來。
那西斗門這些店,是怎么開起來的呢?
這就涉及到今年4月開始實施《浙江省餐飲油煙管理暫行辦法》中,對部分類型的餐飲店做出的免環保審批規定。
“目前一共是三批,涉及類型很多,比如自行車非機動車修理業務的店面啦,停車泊位的改造啦。”西湖環保部門的負責人為錢報記者出示了這三批免環保審批的項目。其中,和餐飲有關的,第三批規定了“不含灶頭的壽司、披薩”,第二批項目中,“使用清潔能源的真空食品加熱銷售”與“使用清潔能源的且無油煙產生的面食店(包括包子店、餛飩店、面條店)、粥店、冷熱飲店”正在其中。
西斗門路上的店面,正是多以面食店的經營范圍為名義,直接繞過了環保審批,直奔其他營業執照而去。而其他營業執照,并沒有涉及到類似的環保要求,自然也能通過了。
今年8月24日起,古蕩街道、西湖區市場監管局、西湖區城管執法局和環保西湖分局聯合對西斗門區域餐飲油煙及違法經營行為開展集中整治。整治中排查發現,西斗門路沿街共有餐飲經營單位50家,其中有11家無證無照經營,26家存在不同程度的超范圍經營情況。
整條路上,近80%的餐飲店,要么就是無證無照,要么就是以“使用清潔能源的且無油煙產生的面食店”的名義,銷售其他餐飲商品。
在這次整治中,對11家無證無照餐飲及5家超范圍經營油煙排放較為嚴重的餐飲單位采取了關停措施,并督促其余21家雖有超范圍經營,但有整改意愿的餐飲單位完成整改。其中一家,因屢教不改被立案,罰款預計2.6萬元。
這也就有了文章開頭的那一幕,米飯二字皆遮擋,商家紛紛成面館。
“這種情況主要集中在老住宅區,新的商住樓不少都設立了餐飲專用煙道,屬于審批允許的范圍內。”西湖區環保部門負責人說,這樣的整治,并非只針對西斗門路,整個西湖區都在范圍之內。
一字之差
油煙問題就解決了?
最初看到這些打碼店招的時候,你也許會覺得好笑。但細問之后會想這未嘗不是件好事,讓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真真實實地落實到我們生活周圍。
但從法理到執法,縱觀整個過程,是不是又覺得差了一點什么?沒錯,法規的“一刀切”是其一。在采訪中,商家們對這次執法表示了理解,也表達了委屈。
一位何老板把錢報記者拉到了店內的廚房,他說,自家店里都是使用電器而非燃氣,之前也經營諸如煲仔飯這樣不需要翻炒、幾乎沒有油煙的商品。如果出于環保考量,何老板是拍著胸部認為肯定沒問題。但因為凡是涉及米飯的,都不在允許范圍內,只能讓他不得不改行賣面。
同時居民也質疑,面食種類如此之多,江浙一帶的面幾乎都離不開澆頭,制作這些澆頭,不是一樣要炒要燒,一樣有油煙污染?
環保部門的工作人員也直言,像《杭州市服務行業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已經頒布實施超過10年了,客觀上存在著一些滯后。也希望社區各方面對其中內容多提出可行性意見,推動法規的更新完善。
“我們檢查也發現,有些店家油煙凈化做得不錯,新的凈化設施凈化率能超過85%,但是我們作為職能部門,執法也只能嚴格依照法規。”市場監督管理所的工作人員直言,他們也期待法規進一步的完善。
“如果能在餐館從審批裝修到開業的時候就介入,也不至于走到這一步。”一位居民這么說。
原標題:餐館因不讓賣米飯改名“黃燜雞米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