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式家庭"
“原始社會中,爸爸會帶孩子出門打獵,孩子就被爸爸帶著去探索世界。而現(xiàn)在爸爸在家庭關(guān)系中成為一個影子。爸爸缺席了,家庭甚至淪為了旅館。”近日,一個《中國式家庭=缺失的父親+焦慮的母親+失控的孩子》的帖子在微信圈流傳,不少媽媽表示這是自己家的真實寫照。
多數(shù)爸爸“打醬油”
“我家就是這樣典型的中國式家庭。老公小時候父愛缺失,他自己做父親后沿襲了他父親當年的方式。我太想給自己的孩子一個幸福的童年,不惜辭職做了家庭主婦,但有些東西你越是在乎,結(jié)果就越不如人愿。”長沙市民譚如新向記者表示,長時間一個人面對孩子,導致自己常常情緒失控,她開始埋怨孩子爸爸的缺失,導致家庭關(guān)系緊張,親子關(guān)系緊張,一切都亂了套。
一項對全國1285位0歲至6歲嬰幼兒的媽媽的調(diào)查顯示,近六成家庭采用“白天老人帶,夜里媽媽帶”的育幼方式。忙碌的爸爸在孩子幼年的成長中竟然是個“打醬油”的角色。
如今無論是幼兒園、小學還是中學,每逢開家長會,到會的大部分是學生的媽媽。有人戲稱家長會是“媽媽聚會”,平日與老師溝通的也多是媽媽們。教育專家表示,無論在情感、陪伴、尊重、親密還是在問題解決方面,父親為孩子提供的支持都不多,這說明父親沒有承擔應盡的責任。
父親缺位孩子多情感障礙
“中國式父親的愛最為隱忍。在他們看來,教養(yǎng)孩子是母親的天職,父親只需在外打拼,掙錢養(yǎng)家。于是,他們沒有給孩子換尿布、喂飯、洗澡,沒有陪他們在草地上打滾……慢慢地,他們也不知道孩子究竟需要什么。”長沙市教育專家劉正華表示,父親角色的缺失造成的負面影響無法估量,父親們應該從飯局應酬、辦公室、電視機前走開,承擔起父親的義務與責任。
據(jù)世衛(wèi)組織研究成果表明,平均每天能與父親共處兩個小時以上的孩子智商更高,男孩更像小男子漢,女孩長大后更懂得如何與異性交往。而心理學家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那些沒有得到足夠父愛的孩子情感障礙十分突出,出現(xiàn)焦慮、孤獨、任性、依賴、自尊心低下、攻擊性強等現(xiàn)象較為普遍,甚至與成年后的不良生活習慣都有一定關(guān)系。
專家
父親多陪孩子
有利子女性別個性化發(fā)展
父親在子女教育中,主要起著兩個重要作用:一是培養(yǎng)子女獨立自主的探索精神,培養(yǎng)良好的秩序和紀律,因為父親是家庭與社會聯(lián)系的紐帶,使孩子的注意力從家庭轉(zhuǎn)向社會,開闊了兒童的視野。二是有利于子女的性別化發(fā)展,因為男孩子往往模仿父親,女孩子則往往把父親看作是異性伴侶、甚至是未來丈夫的模式。
“夫妻雙方都應該有意識地改變,讓對方更多地參與到整個家庭關(guān)系當中來。”劉正華表示,父親要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孩子,多和孩子親近。無論多忙,父親每周都應盡可能有意識地專門抽出兩三天時間陪陪孩子,哪怕只是散散步、逛逛商場、聊聊天,都會起到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