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年大學生并非"神童"
一個縣走出八名少年大學生
“湖南今年有6名初中學生考入西安交通大學少年班,其中寧鄉的學生有劉歡、童安平、劉子揚、鐘陽等4名學生‘上榜’,加上2006年和2007年考上的4人,我縣至此已走出了8名少年大學生,這是對‘寧鄉人會讀書’的最佳詮釋!”3月16日,當記者見到寧鄉縣分管教育的副縣長李平時,她喜不自禁地說道。
據曾專門調查過少年班的李平介紹,從1985年開始,西安交大經教育部批準在全國范圍內招收少年班學生,其目的是進行創新與素質教育教改試點,不拘一格選拔智力超常少年。經過20多年的教學實踐,該校的少年班人才培養模式趨于完善,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一批又一批的少年大學生脫穎而出,他們畢業后,有的考取了研究生,有的出國留學。
時至今日,西安交大和中國科大是我國僅有的兩所仍有少年班的高校,其中西安交大招收面向初中學生的少年大學生,中國科大招收面向高中學生的少年大學生。
李平告訴記者,今年全國有700多人參加了西安交大組織的少年班招生考試,寧鄉學子之所以能在眾多佼佼者中脫穎而出,表明該縣在打造“教育強縣”品牌方面又邁進了一大步。“能考上少年班的學生固然是幸運兒,但畢竟只是非常少的一部分,我們并不要求所有的初高中學生都盯著西安交大和中國科大的少年班,成才的道路還有很多……”
另據記者了解,除了金海中學的四名學生外,湖南今年考入西安交大的另外兩名少年大學生,分別是長沙市十一中的王炳宇和株洲市景炎學校的王曼妮。
沒有一個少年大學生是“書呆子”
在一些人的眼中,能成為少年大學生的人,肯定都是一些“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書呆子”。但記者在采訪時發現,他們并不是那種只讀“死書”的學生,相反,他們都將學習當成了一件非??鞓返氖?。
劉歡剛進入初中時,只是班上的普通一員,經過不懈努力,他很快取得了年級第16名的好成績。初一下學期期中考試時,他的成績躍到了年級第2名。初二時,他進入了學校的理科實驗班并擔任班長。這使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既要協助老師管理班級,又要搞好自身學習。談到學習方法,劉歡認為最有效的方法一是多做題,見得多做起來才會輕松;二是及時整理,總結規律;三是勞逸結合,多理解,不死讀書。
劉歡在學校愛踢球是出了名的。他有一次踢著踢著腳抽筋了,便坐在地上休息,但不一會球到了他這邊,于是他顧不得腳痛,一翻身起來帶球便沖,然后在對方球門前一個妙傳球,隊友補上一腳便將球進了,對方球員站在那兒看得目瞪口呆,半天沒回過神來。
鐘陽的母親是一名普通的家庭主婦,是她讓兒子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鐘陽4歲時還沒有去幼兒園,每天在家中嬉鬧。有一天,母親出乎意料地讓他擺弄一些小木棒,并讓他用這些東西來數數,使鐘陽很快迷上這些小木棒,并對數學產生了濃厚興趣。
后來,鐘陽寄住在表哥家讀小學時,被大他2歲的表哥的學習態度所感染。他發現表哥每天放學后,總要先做完作業才會出去玩,不然絕對不會離開書桌。在表哥的影響下,鐘陽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將學習當作了一件樂事,不過分放松,亦不過分施壓。
王炳宇的家人則用“自學能力強、自控能力強”道出了他的“成功秘訣”。讀小學前的幾年,王炳宇都是在衡陽外公家度過的。外公外婆是老師,從小便有意識地培養小外孫,讓他養成各方面的良好習慣。
從小學到初中,王炳宇的學習成績始終名列班級前茅,并年年擔任班上的學習委員。王炳宇也是一個時間觀念很強的學生,平時知道怎么安排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從來沒有熬過夜。
此外,王炳宇始終保持著平和的心態,此次參加西安交大的少年班招生考試時,他是抱著“試試看”的想法去的,認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條”??荚嚨那耙惶?,他和媽媽還在西安城逛了一天,完全沒有那種“如臨大敵”的緊張感。
進入少年班就并非“一勞永逸”
西安交大招生辦負責人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特別指出,筆試成績并非錄取的惟一依據。為了確保少年班生源質量,今年該校擴大面試專家陣容,增加了面試比重,面試成績占到了總成績的30%。
據該負責人介紹,面試內容除了自我陳述、心理素質和百科知識考查外,首次增加了獨立與合作創新的考查。在該環節中,考生須獨立展示自己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與其他考生一起運用集體力量完成面試。在面試中,考生還進行了心理、價值觀、創造力和邏輯思維測試。
此外,今年的面試專家組成員新增加了兩位專家助理,均為導師推薦的優秀學生,其中一位是研究生,另一位是少年班升入本科的學生。但他們的打分不記入考生面試分數。校方稱,這一變化是為了了解專家眼中的人才和學生眼中的人才是否一致。在對專家和學生兩方分數進行對比研究后,校方會考慮在明年少年班招生面試中將學生的打分置為有效。此外,兩位專家助理還承擔著面試考題和動手材料的準備、分發,作品的測量等任務。校方稱,讓學生參與少年班面試的評價機制,這在全國高校尚屬首次。
西安交大招生辦負責人還表示,進入少年班的學生并非“一勞永逸”,中途經考試考核合格后,才能進入下階段的學習。
少年大學生遺憾缺少高中階段的體驗
為了深入了解湖南近年來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學生的學習與生活情況,3月17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采訪了他們。
電話那邊傳來的一口純正的普通話,讓記者無法相信這位來自寧鄉的16歲女孩廖依伊,到西安交大學習生活才1年多時間,竟完成了如此完美的轉型。
2007年上半年,在金海中學讀初三的廖依伊,以優異成績考上了西安交大少年班。當年9月,懷著一種忐忑不安的新奇感,她孤身一人登上了去西安求學的列車。入學后,她和來自全國各地的48名學生一起,被安排在西安交大附中讀預科,學習的主要內容都是高中階段的文化知識。由于學習的進度比較快,且同學們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尖子生”,廖依伊一度感到壓力很大,但她還是很快適應過來了。
“盡管這里的考試壓力不大,成績只有學生本人清楚,也不在班上排名次,但我知道自己并不差。”2008年下學期,廖依伊進入西安交大本部繼續讀預科。她說,這一年,她除了學習外,就是通過與來自天南地北的同學們進行交流,現在普通話講得非常標準,沒有一點寧鄉話的鄉音了。
廖依伊告訴記者,她將于今年9月開始本科階段的學習,之后再繼續攻讀本校的碩士研究生。“我要爭取碩士研究生畢業后繼續讀博士,成為一位博學多才的學者。”
廖依伊說她至今仍為自己能考入少年班而感到自豪。“使我提前適應了大學生活,不用經歷‘魔鬼’般的高中歲月,大大提高了我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也有遺憾的地方,畢竟沒有經歷高中階段的生活,使我缺少了一種人生的體驗。”
另據廖依伊介紹,與她同為金海中學校友的林書帆和李惠民,于2006年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后,各方面的表現都很優秀,已于2008年順利進入本科階段學習,其中林書帆選擇的是電信專業、李惠民選擇的是電氣專業。
少年班只提供了一條相對的捷徑
少年班制度是著名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教授在1978年創立的,但自創立以來就非議不斷,甚至有人認為少年班制度無異于“拔苗助長”。那么,各界人士現在是怎么看待的?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納米力學研究中心主任陳曦曾經也是少年大學生,曾獲得美國總統青年科技獎。他是1989年考入西安交大少年班的。他說,無論國內國外任何領域,年齡優勢在競爭中都是很有利的,少年班的學生絕對不是某些人所說的那樣,整天過著拔苗助長心理變態的生活,相反,他的大學生活很快樂。
陳曦認為,少年班也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問題,也不是每個人都能成才,無論家長還是學生,都沒必要將期望提高到一個不切實際的高度,事實上成才的因素很多,少年班只是提供了一條相對的捷徑而已。
長沙市人大代表、副研究員杜有志認為,讓智力超常的少年提前幾年上大學,這也是教育公平的體現。教育公平不僅意味著提供教育條件的均衡,也包含著求學者深造機會的均等。對于少數有潛力、各方面表現突出的孩子,與其硬拖著讓其與同伴“齊步走”,不如讓其考入少年班“快馬揚鞭”,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公平。
湖南省教育廳史志辦主任胡國強多年來一直關注和研究我國的少年班制度。他認為,少年班制度貫徹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但社會各界不必對少年大學生過度吹捧,他們絕對不是某些人所認為的“神童”和“天才”,不過是具備某些方面的天賦,比同齡人走得更快一些罷了。
胡國強同時指出,作為家長,應充分尊重孩子的個性發展,讓其快樂地學習和成長,不要做出一些“拔苗助長”的事,以免誤了孩子的前程。
少年大學生并非"神童"
老范說話
不希望看到下一個寧鉑
范亞湘
1978年,全中國的報紙、雜志、電視聚焦一位名叫寧鉑的少年天才。若干年后,有人把他與張華、朱伯儒并列為那個年代的“時代人物”。
上個世紀80年代,幾乎所有中國少年都記熟了寧鉑這個名字和他的事跡。此外還有“滾著鐵環”上大學的謝彥波……當時,許多家長會時不時拿一張珍藏的剪報出來嚇唬自家的孩子:“你看看人家!”曾記得我的父母就這樣“嚇唬”過我。
2002年,一直不大如意的寧鉑前往五臺山出家,但很快被畢業后留校任教的中國科大領了回去;一年后,他“成功”遁入空門。在此之前,他引高爾基一句話形容自己:“我的心眼,是皮肉上熬出來的。”謝彥波的境遇也不是很好,據他的同學說,他甚至不知道與決定他命運的人如何相處……
我不知道寧鉑為什么會是這樣?我也不知道寧鉑這樣的結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也許,這里面有他個人的因素,但似乎與他同時代的那些少年大學生現在也沒幾個干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大事的,極個別人的處境幾乎可以用“很糟糕”來形容。
雖然寧鉑及屬于他的那個時代已經過去,而寧鉑及“制造神童”,留給人們的思考很多。也許,關于寧鉑及神童教育的爭論并不會很快結束,或許永遠沒有結束。寧鉑曾經說,自己是時代需求的產物,如果青春可以重來,他決不會再讀大學少年班。
好了,不說寧鉑也罷。但我不希望看到下一個寧鉑。真的。
少年大學生并非"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