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3-25日,為期三天的金牌廚柜“山海經”設計力量游學之旅第一期在金牌廚柜內容工場落下帷幕,來自全國各地近300名設計師齊聚廈門,賞山海之美,點燃設計之魂。

??在活動現場,新浪家居專訪好易居設計總監周裕霖,以下為他從事17年設計生涯中對設計的理解和感悟。

??好易居設計總監周裕霖
??新浪家居:介紹您的從業經歷。您從業多年來的設計理念?結合案例談談怎么體現這種設計理念的?
??周裕霖:我是在廈門鼓浪嶼工藝美院環藝系畢業, 1999年入學就遇到廈門有史以來最大的12級臺風,記憶深刻,畢業后留在本島, 從此便和廈門風雨同舟,一直從事設計,近17年的行業經歷。從室內設計作為一門職業,到現在作為一種愛好,必然要經歷過程的洗禮. ”設計源于思考,思考源于生活”就是我的設計理念。每個作品的完成,設計師與業主緊密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設計師就像導演,但不是主角,創作上不能有太過主觀的偏好。應該讓自己跳出來,對每一個案子做不同的演出。 樣板房可以讓設計師自由發揮,但對于家裝的話,因為業主的功能需要是第一位的,必須是他提出來的,畢竟居住的是業主,不是你去居住。我的靈感大部分來自生活,設計的元素都是來自生活的變化,要對生活有追求,要不斷的觀 察再觀察,善于抓住細節。
??比如家里客廳不一定再做接待客人的空間,因為請客吃飯在飯店或高級餐廳更方便、更高雅,客廳也不一定放電視,因為可以在臥室看電視,客廳只是聊天看書的區域。廚房也更講究,如灶臺旁邊多加一專門洗鍋的地方,儲物、調味、冰箱等等放置之處都各有細化。設計一個飄窗,就能使主人有更廣闊的視野,更賦予生活以浪漫色彩。 將飄窗改成書桌,實用又美觀,窗內窗外皆美景。對年輕人來說,自然光最適合人眼,把飄窗變成學習型書房最實用。
??新浪家居:設計其實是不斷的更新和迭代的,尤其是在現今商業利益沖擊的市場環境下,設計師要如何保持自己的風格,有哪些是需要取舍的?
??周裕霖:說到取舍,就要提到堅持。設計也是生意,也是服務,也是創造,也是情操。每個人的設計定義和理念都不同,對空間的理解和詮釋都有自己的原則和追求。但必須是原則在前,利益在后,才是設計師根本之道,設計本身就是為人服務,是美的體現,如果過于看重利益,那本質就變味了,又怎么可能設計出好的作品來呢。所以應該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夢想,有付出一定會有好的回報,會有好的認可。做好自己的設計,自然會被人們所認可,就已足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新浪家居:在很多設計師活動中會提及“雙向賦能”的概念,金牌設計力量也不例外,您是如何理解“雙向賦能”的?作為設計師希望在活動中得到什么?
??周裕霖:我認為“雙向賦能”就是設計與反設計,技術與效果,辨別與認知,價值與藝術等相互辨證而又相連在一起的關系。作為設計師,有責任有情感的方式是表達對空間的理解,再創造出新的價值理念,才有生命力。六個面的空間是空洞的,新的理念產生,必須是辨證的探索,每個材質,燈光,造型,收口、每一步都能賦予新的生命。設計視角功能需求是設計的第一要素,應以空間的功能使用為主,不強調風格的重要性,盡量讓空間擁有更多的質感和層次感從 諸多案例分析中,讓我們能夠由小見大、由內而外的整合設計思路與過程。市場需求的變化 社會在進步,業主對裝修的意識也在提高,也更理性。所以現在很多業主都偏向實用性的功能裝修趨勢,如材料要易 清潔,耐用,環保,風格也更代表業主的個性化。

??新浪家居:設計師如何讓設計富有創新,不斷迸發出好的設計創意?
??周裕霖:因為設計是多方面的,它的領域非常廣,所以你的平時愛好很重要,可以修煉你自身的素養,對事物的敏捷度探索,設計師其實賦予的重任是很大的,要去懂很多,也要學很多,還要對每個事物抱有好奇心,并且還要把平凡的事物變成不平凡。對各個行業都必須有一定的了解和求知欲望,不能局限一個范圍內。否則,你的理念都是空殼,相對來說,我的心態比較好一點,給自己的定義從一開始接觸這行就是學習,多聽取別人經驗和方法,不斷積累。設計是我的專業,也是我的事業,要想做得更多更好,就要走得比別人遠些,就要不斷學習再學習,不斷的嘗試和研究,不斷的分析方案的可能性,以及會產生最大的可能性效果,才能產生新的創新,新的作品。
??新浪家居:如今家居行業與設計行業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不論是產品層面還是渠道層面設計的角色變得越來越重要,您是如何看待材料創新?
??周裕霖:我覺得秉持初心,就是要去思考,這個思考包括平時的積累跟觀察,對風格、工藝、材料等各方面的認知。認知和認識是不一樣的,認識只是對材料的了解,認知不但要了解,還要懂得應用,再加以創新。有時應該適時地停下腳步,靜靜思考設計的前景,才能把設計做得更有生命力和魅力。
??當今設計的多元化時代,幾種風格樣式已滿足不了人們對家的塑求和前景,市場材料更新換代的速度之快,也會超出你想象,但不管怎么樣,總離不開人性的使用,現在大多只停留對產品本身層面上提升,缺少對空間的理解和應用后的效果,因此需要設計師更多的發揮產品的優勢,好的產品不一定都用在同一地方,適合的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