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聯合中國食品工業協會等行業協會召集50多家大型商超及供應商負責人舉辦了一場座談會,席間各企業相關負責人對一些職業打假人惡意打假的問題進行了“炮轟”。中國連鎖協會副秘書長楚東公布的一組協會不完全調查數據顯示,自2014年7月至2016年6月份以來,17家大型商超企業和1家餐飲企業遭遇職業打假人索賠次數達到6022次,索賠額達到2610萬元。其中涉及包裝標簽問題的索賠案例比例最大為55.78%,其次分別是食品過期(19.51%)、發現異物(12.92%)、產品質量(11.79%)。
當天包括家樂福、大潤發、物美、華潤萬家、強生、好時等50多家大型零售企業以及供應商相關負責人參會,大潤發相關負責人潘秉緯表示:“大潤發現平均每個門店每天都會遭遇七八次惡意打假,最近特別嚴重, 最受困擾的是打假人自身造假。”潘秉緯說,造假團伙通常一個人攜帶過期商品帶進去,藏在一個角落里,第二個人進去買東西結賬,第三個人索賠,超市即便有再多的錄像也無法100%監控,他們這種“打假”成功率很高。
“我們有一家門店有5個人買了19件商品,分19次結賬。”物美相關負責人孫文波表示,我們的監控發現,這些人將商品放到汽車的后排座后,又立即從后備箱拿出相同的商品到超市投訴過期了。另外,超市曾還有監控發現,有人專挑臨保質期還有兩三天的冷藏商品,然后藏到孕嬰童紙尿褲的堆頭里,過兩三天后再去取出來結賬,完了就直接去服務臺索賠。“像這種情況我們有全程拍攝的,就立即報警了,但是更多的情況是難有監控證據,那么在這種職業打假人面前企業往往是沒有反擊力量的。”
“事實上,職業索賠者是利用生產、經營企業非主觀、偶發性的失誤,以損害商家品牌聲譽要挾對方支付比法律規定的賠付更高額的賠償款。”楚東表示,消費者與職業索賠者有著本質區別,后者最大特點是有目的的只買問題商品,但無正當職業,且購買頻次高,牟利目的性極強,有脅迫性語言和行為等。“我們支持打假,但是堅決反對以牟利為目的、非生活消費的索賠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