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香港《明報》、《星島日報》報道,朝鮮對于很多人來說,都是神秘的國度,即使到朝鮮旅游“實地考察”,也因種種限制難見真象。25歲的香港青年陳成軍放棄了政府工作,與朋友合組旅游電子商務平臺公司,主打朝鮮“深度旅游”,曾認為朝鮮人都“像機械人生活”的他,帶團往朝鮮10多次后,認為當地人都“有血有肉”,更指平壤近年發展迅速。
初游朝鮮 改刻板印象
據報道,陳成軍大學畢業后即投身政府b2b平臺,任貿易主任。當時在他心目中,朝鮮是封閉、神秘的國度,人民大概像機械人般生活。直到他參加了一個非政府組織的朝鮮旅行團,有機會和當地大學生交流,又到當地游樂場游玩后,驚嘆“北韓可以這樣?”遂萌生透過深度旅游進一步了解朝鮮的意念。
陳成軍與合伙人張振華分別從香港大學“國際關系”及“全球研究”專業畢業,他們說,港人對朝鮮離不開“封閉”等刻板印象,但從歷史、基本的日常生活、文化交流中深入了解,可立體呈現朝鮮的另一面貌。
“朝鮮人似香港人”
陳成軍說,已有13次帶領旅客進出朝鮮的經驗,單是去年已帶約200人到朝鮮。在與當地人傾談中,他發現朝鮮人與香港人其實也有相似地方,同樣會關注學業、男女關系、工作前途等問題,業余時間也會看電影、踢足球、飲酒,更會到游樂場玩。
報道說,有傳平壤地鐵只容許游客在導游的陪伴下,在兩個指定的車站之間,搭乘一個站,更設有游客專用車廂,避免游客與朝鮮居民交流,即使接觸到乘客,也疑似是“臨時演員”。
不過,陳成軍聲稱他能帶團友在平壤地鐵搭乘6至7個站,其間能看到逾千當地人,認為不可能都是演員,“是(演員)的話,是不是好萊塢大片?”
開旅社 收支剛平衡
報道稱,縱使在封閉國度里,眼前所見也未必為真,但親身經歷確可改變看法。陳成軍認為現在的平壤比起3年前已有很大改變,市面甚至可用“車水馬龍”來形容,市內建設亦日新月異。
初次創業的陳成軍說,初期開發旅游路線的成本頗高,既要安排實地考察,亦要做資料搜集和設計行程等工作。
他與朋友張振華去年主力帶學生去朝鮮,聯絡朝鮮專責安排外訪者的部門搭路,組織學生交流團,到朝鮮的中學、大學、人民大學習堂等,跟當地人直接對話。
之后業務從學生擴展到在職人士,還向國際關系學者沈旭暉、研究韓國政治與社會文化的學者鐘樂偉等咨詢辦團技巧。
陳成軍指,每團約有15人,各有不同職業背景,例如金融、地產、建筑、公營機構、加拿大領事等,目前5天朝鮮深度游約需1萬港元,剛好可做到收支平衡。
團友每日討論 分享感受
陳成軍說:“在朝鮮不能上網,大家不玩手機,在搭火車途中都是聊天交流,這是我們平日在香港生活很難做到的事”。
其搭檔張振華說,每團出發前,他們會預備有關朝鮮政治、經濟、文化等資料、講座幫團友“打底”,“領隊會每日帶團友反思討論、分享團后感,在吃喝玩樂以外,深入了解朝鮮”。
他們會帶團友走在平壤最繁忙的街道、乘搭地鐵,觀察朝鮮人日常生活面貌,張振華說,有次跟中學生交流,曾有團友拿出手機,播放自己喜歡樂隊的MV,“朝鮮學生看到瞪大眼睛,他們不知道原來有hiphop音樂,覺得很新奇”。
報道說,雖然兩人強調真實認識朝鮮,但與團友交流的朝鮮人,均由當地對口單位安排,究竟當中有無滲入“演員”?陳成軍說,他們去的都是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例如地鐵站內動輒有成千上百人,“我們只有十數人,并非大人物,朝鮮無必要為我們搞場大龍鳳去動用這么多人做戲”。
原標題:香港青年辭公務員開旅社做朝鮮深度旅游
原標題:香港青年辭公務員開旅社做朝鮮深度旅游